这个学徒的故事是我小时候听父亲讲的。父亲出生在辽宁省一个偏远穷苦的小山 村。
当时,那里的经济条件非常落后,村子里最有钱的“大户人家”也只能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省城读书,读到高中之后就再没有钱继续供养孩子深造了,有高中学历的人,在当时就已经算是大知识分了。
对于广大穷苦家庭的孩子来讲, 上学简直就是一种梦想。我父亲家里很穷。他说,那时穷人家孩子最大的盼望,就是能够到村里的一个杂货铺当学徒。
或许你会问:为什么孩子们都梦寐以求地要做学徒呢?因为做学徒就要盘点货物和算账,这是穷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学习认字和算术的唯一渠道。
况且做学徒还可以为家里节约一个人的口粮。这对当时小山村的穷孩子来说真可谓 “一步登天”的美事。所以,有的家长会走门路、 托朋友、请客送礼,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铺子。
家长问:“ 我儿子犯什么错误了?”掌柜的说:“ 你回去问自己儿子吧。”于是,家长回家问儿子。儿子说:“ 我也不知道。”村里的人们都好生奇怪。
师傅明天要到城里进货, 你好好看管铺子。”当时农村根本没有汽车,到县城、省城进货只能赶着胶皮轮马车。这样一来,师傅常常要一两个礼拜不在铺子里。
打扫房间卫生 时也会比师傅在的时候更加彻底一点,有些平 日从来没有打扫到的地方也要打扫打扫。这样,有一天他就会在箱柜底下或地砖缝隙中发现一个布满灰尘的银元……
学徒看到银元上布满了灰尘,就以为一定是谁不小心把钱掉在那里,上面厚厚的尘土显然说明它落在那里已经好长时间,无人知晓。于是,便有了前面的故事。
学徒之所以没能继续留下来,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,乃是因为他们的“心”不可信任。可见有能力的人易得,而有“心”的人却是难求!
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杂货店老板留用徒弟的原则是:不仅要有能力,更要有品格;如果没有品格,即便有能力也坚决不能留用。其实这一智慧做法是来源于圣经的。
耶稣说“: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忠心;在最小的事上不义,在大事上也不义。” 他的意思不是说“人如果不能做小事,就不能做大事”,而是说“人在小事上不忠心,在大事上也不会忠心”。指的就是品格。
本文转自袁大同老师《如何找对另一半》第一章